随着生产力的蓬勃发展,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产品年代,你所能想象到的,你所能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摸到的、用到的,无一不是产品,哪怕是金融、网络等虚拟领域,也有数不清的产品,可以说,产品已经构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核心基础,没有产品,人类将失去生存的依托。同样的,正是因为产品横生的年代,使得我们必须更深刻理解它,才能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,卖好自己的产品,今天我们就从产品的本质,看产品的竞争
这里我们要弄清楚两个概念:
一:什么是产品?商业社会对产品的广义定义为:用来满足人们需求和欲望的物体或无形的载体。
二:什么是商品?商品在社会中的定义为: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
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:商品的本质是为了交换,产品的本质在于使用,产品在交换过程中可以称作商品,但是你拿到家里以后,使用的都是产品,除非再发生二次交换。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,最终得到的是什么?是产品,而非商品。因此不论销售方在交换过程中制造了多少元素:比如说折价、解说、卖赠、等等,消费者的最终反馈,必定是使用的感受。
很多人失败就在第一步:把产品简单理解为商品,尤其是礼品行业,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,大家都把精力放在如何表现“商品”特性上:即如何进行交换,或者是交换中的价格,而不是关注产品本身,导致小作坊、小个体、小公司在行业内流行,这不符合产品经济的本质,必然被淘汰。
弄懂了第一步之后,很多人会走入第二个误区:既然是最终注重产品,那么就做好产品好了,保证供货,保证质量,不怕没销量。这种思路本质是没有错的,但是却忽略了大环境的影响。在生产力全面发展的情况下,具备同样品质、同样特性的厂家是很多的,比如以前闻名的蜂花洗头液、马头肥皂等等,虽然产品质量很好,但是具备相同质量的厂家也不少,于是被淹没在产品海洋当中。一个合格的营销者,会把同等的产品,打造成交换过程中看起来品相要高于同类产品;一个出色的营销者,会把同等的产品,打造成交换过程前心理排名靠前的产品。
那么第三个岔路在哪里呢?便是思维拘泥于产品的实体。我们回到产品的定义:用来“满足”人们需求和欲望的物体或无形载体。这段定义中唯一的可变量是“满足”,它包含了两层意义:
一 人们的需求和欲望是多元的:如我想要一把锤子,那么锤子即产品吗?非也,我可能还有这几个需求:a.我想要送货上门 b.要是锤头有我的名字那多酷c.我想要个工具箱便于随时存放d.我希望它锤头稳固e.我希望它不会生锈……,那么反过来作为销售方来说,仅仅把锤子当产品吗?在综合了所有的买家需求之后,我们尽可能的提供解决之道:物流、设计、打标、工具箱配套、质量检测、表面镀层等等,所有的解决方案,都是做产品的一部分。同理,无形载体产品中也包含了多种元素:如代理商从传统意义上理解是多种品牌的集合体,然而,礼品公司的需求和欲望仅仅是产品实体吗?他们可能还需要网站、需要设计、需要丝印、需要方案、需要资金、需要运输等等,那么就需要代理商细分所有客户需求,再结合实际,看看能解决哪些部分,显然,能解决的越多,竞争力越强大。随着时间推移,需求和欲望日益变化,所有的销售方都不可停留在产品实体的摇篮上。
二.“满足”的核心在于如何满足,而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成本。比如上一点中所提到的锤子,如果你能满足我的所有需求,我愿意付出更高代价。反之,即使你降价,也不能满足我的需求。有太多的销售者在降价中灭亡,便是把思维局限于产品本身,而非解决需求。
回头想想,我们所看的,所听的,所感的,所用的,都是产品,而我们真正享受到的,可远非产品本身这么简单!希望本文不光能让生产商同享,还能让非生产层的代理商、经销商,真正理解多产品年代的“产品”意义。
上一篇:无
返回